缺第24集。长篇报告文学《惊天动地战汶川》真实地表达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三军抗震救灾的高层决策,全景式再现了陆海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及医疗队在废墟上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其中有最高统帅部运筹帷幄指挥三军大调兵的真实记录,有以最快速度到达震中的基层官兵和医疗队的动人故事,有一批抗震救灾英模身先士卒抢救群众的感人事迹,有生动反映一线官兵舍生忘死奋战废墟的浴血场面。书中还插入100多幅军事记者在一线拍摄的震撼人心的图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三军将士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惊天动地战汶川的英雄历程。
缺第1,2集。假如我能赚这么多钱有多好?也许你悄悄地想过。现在,这本书说,你的心态是真实的,也是健康的。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本能地期待一种幸福的生活和充实的心灵。如今,许多人已经发财,更多的人梦想着发财,十三亿中国人受穷的日子已经太久,久久。为什么有人富裕了,有人却赚钱无门?是什么妨碍了我们致富?翻开这本书,你就来到了中国几个崛起的市场,你和作家一直深入到广东、浙江一带最富裕的地方调查,你看见了当今中国令世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你知道那里人们的创业传奇和赚钱之道。你隐约感到,那些已经发生的故事仿佛和自己有着某种联系,你感到那不光是赚钱的快感,还有一种尊严的实惠,一种人类生存与图强的精神价值的实现。
这部小说记录了"慕马大案"中的一员夏何凡——一位由客运管理处的小干部升到市委领导层,在沈阳市郊建立庄园,养二奶的腐败过程。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著名作家冯骥才以100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新版增加了初版未能完成的敏感内容,并配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真相。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专事摹古。文革间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心中有感而发,秘密写作,藏匿于砖底墙缝间,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八十余种。
“慰安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记录了26位慰安妇的悲惨经历,以及她们因为那段经历而被改变了的现在的生活。这26位老人的悲惨经历,其实只是日军侵华期间所有“慰安妇”的一个缩影。她们的苦难,实际上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而“慰安妇”代表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近代史上最最苦难最最血泪的那一页。这段历史是留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一道伤痕……今天仍然活着的慰安妇已寥若晨星,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受害人至死都耻于向人说出自己的那段悲惨经历。那段历史究竟还能有多少细节为我们留下来?有人说,对于痛苦的记忆,回顾一次,就等于重新经历一次。这些背负着沉重凄怆的记忆活到今天的老人,都已是八十岁左右的高龄,面对她们,我常常不知道该怎样开口,不知道该怎样开口去问,去问那些总能让她们肝肠寸断的事情。真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永远不去叩碰那扇让她们疼痛了一辈子的记忆之门……可我,不得不去叩碰……“追思历史,不是
中越两国,本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60到70年代间,美国侵入越南。在战争最困难的时刻,越南几乎无法支持下去,就在此生死存亡之间,中国人民伸出了友谊之手,向越南提供了包括人力、物力的援助。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把所能提供的都送往越南,帮助越南打赢这场战争。在某一段时间里,中越之间是“同志加兄弟”,胡志明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对越南的这种无私奉献是大错特错!在那红色的岁月里,我们的领导人认为只要是红色的政权就一定是同一阵线上的兄弟,兄弟有难,理应伸出援助之手。阿尔巴尼亚如此,越南如此!事实证明,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你失去利用的价值时,我哪管你曾经对我的恩情?
《解密中国大案4》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解密中国大案4》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小说所未见的……
这是沈志华研究朝鲜战争的又一部重要著作。作者从中苏同盟的形成和朝鲜战争的起源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出发,综合可资利用的最新的多国档案文献及相关的口述史料,着重分析了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中苏同盟的实际结果和客观影响,论述了中苏同盟与朝鲜爆发的战争之间的关系;中苏结盟后对朝鲜问题的政策存在哪些分歧;在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的危险情况下作为同盟国的中国和苏联各自的考虑及所采取的不同对策;毛泽东是什么时候以及怎样下定决心派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以及中国参与朝鲜战争以后对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对这些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在解释体系和研究视角、研究范围、档案文献的整理和利用以及研究方法都有重大的创新。
握手,是人们生活中发生过千万次的寻常事情。但对苏冠兰教授和他的琼姐来说却是例外,他俩之间,一共只有过两次握手--然而,却是那种让两颗心脏一齐振动的握手。第一次发生在他们的初恋时节,那时都还是翩翩少年,怎么会想到他们第二次握手,竟会在整整三十年之后……这部抒情诗般感人肺腑的小说,文革中曾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曾使千百万读者心里燃起光明的火焰,作者却因此被逮捕入狱并“内定死刑”。小说1979年平反出版后,唤起那一代人对过去那段历史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将再度感动今天这个时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