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内涵,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致良知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实现良知则是指人的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的过程,即为规范道德行为和端正人生态度的实践过程。 王阳明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行合一”说。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人们在修养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重视对意念的克制工夫。 王阳明坚持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首位。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王阳明早年提倡静处体悟。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晚年提出事上磨炼。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炼”。主张省察克治。他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强调贵于改过。他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 王阳明提出“随人分限所及和益精其能”说。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才能取得成效。他提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学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层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 王阳明在施教方法上主张乐习不倦。他竭力反对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者考虑到学生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局面。王阳明还提倡教学中要动静搭配,使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从而乐习不倦。本书包括传奇的出生经历、顽皮的天才少年、用计谋改变继母、超出常人的志向、莫名失踪的新郎、向大儒请教学问、失败的格竹实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开启仕宦的生涯等内容。
如何知道中国四千年的历史呢?钱穆提出了三种方法。一是由上而下,从古到今,按照时代先后来作通体的研究。学习需要有一个起点,由此达彼,学习历史亦然。“例如这讲台上有茶杯,我知道它是茶杯,同时即知道旁的东西非茶杯。我虽未知此许多东西是何物,但起码已知道了它决不是一茶杯。”如果读了《左传》,明白了春秋时代是怎么回事,再读战国史时,就能明白战国与春秋的不同。一般学历史者,都是从古到今,从先而后地顺次读下来,但“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几乎所有的历史典籍都可以作为历史材料来读,这样的学习方法需要花大功夫。另一种研究历史的途径,就是自下溯上,自今到古,由现代逆追到古代去。这也就是从现在生活的任何一方面开始,无论是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学术思想的,循序上推,寻根究底研究,例如我们今天的国家地理疆域,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历代往上查找,最后可以找到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以及历史上周围各区域的归属问题。还有一种比较灵活的研究历史的途径,就是依照自己的兴趣,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肇端。例如听人谈到宋史,说起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反对新法,忽然引起兴趣,便不妨从此一处起,来学习宋史。从这里能有所体悟,欲罢不能,便延伸到其他处去,慢慢了解到整个宋代的历史。最后愈推愈远。比如受了某一师友的影响,或偶然读到一本新书,而得了某一项启示,因而引起了研究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也尽从此入手。汉武帝、曹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但我们不能只知道一个是红面,一个是黑面,要能从容不迫,沉潜深入,渐渐能穷源竟委,鞭辟入里。从兴趣入手,由点及面的研究并不是最理想的历史研究方法,这样学习,会使你走到许多狭窄肤浅短视的路上去。因此,即使我们要根据当前问题来推究,也得首先将此问题暂放一边,平心静气,仍从历史本身的通体来作研究,如此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到原有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白,从研究历史用心,可以解决问题。若仅从解决某些问题上用心,却不一定能了解历史。这等于说,明体可以达用,而求用心切,却不一定能明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研究历史,仍不如从头到尾作通体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体,再深入分着时期去研究一部断代史。对一部断代史有研究,再回头来接着重治通史,又继而再另研究断代。如此循环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远可大,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才能贯通上下古今,而获得历史的大全。本专辑囊括了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灭亡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通史。希望您在收听的同时能有所增益,以史为鉴,活出精彩的人生。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本书包括天才少年多磨难、隐居青田著兵书、出山废明王重创友谅、出奇兵夜袭江州、潘阳湖火烧陈友谅、巧妙劝降方国珍、严执法得罪权贵、拒绝相位举贤良、淡泊名利隐青田、遭陷害悲叹而终、刘伯温的军事思想、刘伯温论作战原则等内容。
自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凭借着祖、父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以来,直至万历十九年一统建州女真各部,历时九年时间,“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国势日胜”(清·鄂尔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接下来,阻挡他统一脚步的就是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别称扈伦四部,包括叶赫部(今吉林四平)、哈达部(今辽宁清河流域)、辉发部(今吉林桦甸县)、乌拉部(今吉林伊通县)四部。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尤以叶赫女真部为最。努尔哈赤所属的爱新觉罗氏族与叶赫那拉氏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据说早在元末明初时,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便发生过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指着大地说:“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是金子的意思)!”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就是太阳的意思)。”在那场战争中,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氏,成为当时女真族最大的部落。历史的发展难以预见。叶赫那拉氏族和爱新觉罗氏族总是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徘徊,是敌人的时候,难免要兵戎相见;是朋友的时候,便歃血为盟。是战是和,都视当时的情况和利益而定。这次亦不例外。不过,这
袁灿兴,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知名历史学者,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嘉宾,先后出版《军机处二百年》《大清内务府》《明人的率性生活》《湘军征战史》《晚清裱糊史》《北洋战史》等畅销作品。
宋朝女性如何穿衣?古人如何防治瘟疫?官衙成危房,为何没人修?古代地方官每天都在做什么?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到底怎么样?…………本书将古人生活置于历史的显微镜下,深入解读古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涉及人物上至帝王权贵,下至贩夫走卒,用一个个生活切片,构成了一幅古代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己若尘戏精一枚,唱作音乐人,主持人,热爱多彩生活,衷爱演播事业,魅力男音带你品味百变人生。这个剧相当过瘾,请点击进入:千尸镇|《镇魂三部曲》第二部|驱魔赶尸佳作张无忍著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和功臣,涌现出大批的名将英帅,其中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一级、二级英雄和模范称号及记特等功的人员共502名,全军荣立三等功以上的功臣有302724人。他们在异域疆场敢于牺牲,奋勇杀敌,用“炒面加步枪”、“肩扛加脚板”的劣势装备,战胜了“飞机加大炮”、“坦克加汽车”,现代化装备武装到牙齿的16国“联军”。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打造出一支支志愿军的王牌军,打出了军威,壮大了国威,打出了新生的共和国70多年的和平与发展。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分立。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军三万沿江上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此时曹军众多士卒已染疾病,初次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纳部将黄盖之议采用火攻,设计诈降,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对敌,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据传说,当时但凡是狄仁杰所审判的案件,百姓都会欣然地接受结果,而不会产生任何质疑。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夸大,但从这句话里可以准确的看出,当时狄仁杰公信力之强。本专辑记录了狄公几十个断案故事,带领大家一起解开惊险刺激的谜题,希望听众朋友们能够喜欢。
中国人提到唐朝,都习惯称其为大唐盛世。盛唐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结,唐朝对后世影响至远至深,不仅是因为它的政治稳定、经济丰足、军事强大,更因为它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与民族精神。纳百川之水,方能成滔滔之海,唐代融合了当时的文化精髓,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唐朝人虚怀若谷的气魄,其背后是唐人对其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以及汉民族文化高度成熟、稳定、强大的内在力量。尽管历史已经翻过了无数页,但唐王朝盛世华章的魅力却经久流传,成为炎黄子孙永远的骄傲和梦中的天堂。本专辑带领大家揭秘大唐300年兴亡史,走进我国历史的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或许大部分人对唐玄宗开元盛世之前的唐朝相对比较熟悉,因为那才是我们心中的“大唐盛世”,而“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便逐渐陷入藩镇割据、宦官干政、皇权更替频繁的怪圈。真实的唐朝中晚期,大部分皇帝都由宦官所立,而且多位皇帝属于“非正常”死亡,偶尔出现一两个创造中兴的明君,也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无法摆脱一步步走向分裂和灭亡的历史循环。本专辑由遥远山海老师播讲,囊括唐朝三百年的历史,生动再现唐时图景,希望听众朋友们能够喜欢。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踏着兄长尸骨登基,却在未央宫地砖下挖出吕雉遗留的诅咒人偶;景帝刘启为推行削藩,亲手将恩师晁错的头颅献给诸侯,却换来七国联军的‘清君侧’血旗。窦太后用黄老之术操控朝堂,贾谊的《治安策》暗藏削藩毒计,匈奴和亲公主的嫁妆箱里塞满细作名单。当长安城外的叛军高呼‘诛晁错,安天下’时,景帝抚摸着传国玉玺冷笑:‘朕要安的,从来只有刘氏江山。’史官不敢写的,是仁君之仁,本就浸透了权谋的腥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