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3]二人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各种艺术精华的历史。二人转戏歌是二人转曲调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的产物,综合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
传统二人转的旦角装束分为两种正装,月装,正装即是戏曲装旦角需要在额前贴片子,还需要挂顶花和偏凤,后面要带线尾子等、有些还需要在戏服上加水袖的,如“穆桂英”装即是仙姑头。不需要戴顶花、而是带假发套、后面可以用真模仿真发的假发套、例如胡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