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笔耕不辍,写了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在内的大量作品。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小说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分别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等集子中。其小说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并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近一个世纪,至今不衰。《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在小说中,鲁迅挖掘了以阿Q“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民族性痼疾,对民族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除《阿Q正传》外,本书还精选了鲁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这些作品构思精巧,文笔精妙,内蕴深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的“鲁迅”特征。
《华盖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5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一篇及题记和后记各1篇。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论辩的魂灵》,《夏三虫》,《忽然想到》,《我观北大》,《碎话》等。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
收鲁迅1918年至1924年所作杂文四十一篇。以及呼唤麻木不仁的愚昧国民能早日清醒。最直接讽刺当时落后封建的社会现状。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彷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一九二五年创作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也说明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